工业4.0 气动行业不能错过的时代 |
发布时间:2022-11-15 11:31:56| 浏览次数: |
工业4.0 气动行业不能错过的时代
“工业4.0的到来,是气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对于中国气动产业同仁而言,错过这一次工业4.0,等于错过这个时代!”这是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前任副总经理、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特别顾问、气动技术资深专家王雄耀的肺腑之言。
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工业4.0”项目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推出。其实,这一研究项目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的课题发展而提出的。2015年,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CeBIT)上,德国正式发布了国家层面的工业4.0顶层框架,构建了从战略、标准、研发和安全的实体架构(见图1)。 图1 德国工业4.0实体架构
德国科学委员会建立的工业4.0平台,是由德国信息技术、通信、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电气和电子制造协会(ZVEI),德国机械设备联合制造协会(VDMA),弗朗霍夫研究院生产系统和设计技术研究所三个协会和一个研究所共同推动的。可谓是“互联网通讯”、“具智能逻辑控制的电控技术”、“先进设备制造者”及“最有权威的研发机构”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产学研体系,其中包括IBM、BOSCH等许多领头羊企业。
作为德国“工业4.0”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的弗朗霍夫研究院,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技研究机构,主要侧重科研成果的工业应用研究,是世界第一个工业研究机构,第一个开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机构,也是德国Festo公司长期联合开发的合作单位。作为一家极具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实体气动制造厂商Festo公司,在工业4.0中扮演的角色应引起中国气动行业的高度关注。21世纪以来,Festo的产品改革步伐加快,气动产品升级换代、产品转行(电缸、视觉系统等),及其仿生科学实验,从现今的眼光看,都与目前工业4.0描述有着密切关系,可谓是工业4.0智能产品的热身赛,一步一步走到如今,基本没走弯路,而且是直道加速。这也是Festo能被工业4.0指导委员会组织聘任的原因之一。
“从Festo主动转型升级,表明气动行业正在作为数字化工厂的主力军,对工业4.0有更高的敏感度,更容易找到工业4.0的方向。气动行业应担当起自动化生产线全面解决方案的重要角色,主动‘转型升级’。”这席话表达了王雄耀对气动技术未来价值的高度肯定和气动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期待。
德国“工业4.0”一经推出,全球陷入热议之中,同时,各国都积极推出类似“工业4.0”的战略和规划。中国对工业4.0的讨论更是沸沸扬扬,认识各异。工业4.0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德国首先提出?它的主要优势表现在哪儿?德国工业界如何推进工业4.0?气动行业对工业4.0的认识都统一吗?为什么气动行业与“工业4.0”关系尤其密切?中国气动产业水平与德国主要差距表现在哪儿?气动行业能否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期内顺利地转型升级?让我们跟随王雄耀的视角去寻找答案。
记者:为什么德国提出工业4.0的口号,工业4.0是在怎样的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其他发达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战略和规划?
王雄耀:早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签署了“制造促进法案”,即我们所说的美国“制造业回归”。动因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呈“空心化”,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4.4%降为12%。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启动高端制造计划,加强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的攻关。
在德国开始筹划工业4.0时,美国政府已经在系统规划并积极推动6S工业系统:半导体(Semiconductor)、页岩气(ShaleGas)、智能化服务创值经济(Smart ICT Service)、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精神(Silicon Valley Sprit)、航空航天(Space/Aerospace)、可持续人才资源(SustainableTalent Pool)的发展,企图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但尽管如此,美国却没有喊出类似于工业4.0的口号。
若要探究德国工业4.0的根源,其实早在2006年,德国政府己出台“德国高科技战略”,整合了不同领域的多项研究和创新活动。从政府层面来说,2008、2009年德国提出《高科技战略2020》,这个战略包括移动、能源、安全、通信、健康五个领域的十个项目,并在2010年首次公诸于众,这可能就是工业4.0的前身了。
据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工信部、中科院主办,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和会(VDMA)、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资料报道,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研究、人才发展、工程生产(ZVEI)部主任BernhardDiegner在报告中透露了工业4.0组蹒跚成长的经历、动态与成果。据称,从2009年开始,德国就开始试图提出合适的概念,来表达德国对工业升级的需要。可见德国提出“工业4.0”是反复论证、深思熟虑,几经发展,直到2013年才将“工业4.0”确立为核心概念;2014年大力推行,完成标准定义和白皮书;2015年在CeBIT展会上,正式发布国家层面的工业4.0顶层框架,从战略、标准、研发和安全实现了实体架构的构建。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德国工业4.0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看为是抢先。德国工业4.0小组在撰写《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中指出:“在制造工程领域,全球竞争愈加激烈,德国不是唯一已经认识到要在制造行业引入物联网和服务的国家。再者,不仅仅亚洲对德国工业构成竞争威胁,美国也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各种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促进‘先制造’的发展。”为了将工业生产转变到4.0,德国需要采取双重战略。德国的装备制造业应不断地将信息和通信技术集成到传统高技术战略来维持其全球市场领导地位,以便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与此同时,有必要为CPS(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技术和产品建立和培育新的主导市场。
如今,各国都相应推出振兴工业革命的规划:美国有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日本有“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及经济产业省《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韩国有“新增长引擎战略”;法国有“新工业法国”计划;中国也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记者:工业4.0的含义什么?其显著的特征和任务是什么?
王雄耀:德国工业4.0文件中这样描述:“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Cyberspace)以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造就物联网和服务。这种现象的影响将反映到工业领域。在制造领域,这种技术的渐进性进步可以被描述为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即工业4.0”。
为了实现将工业 4.0的下列特性的落实,《实施工业 4.0 攻略的建议》还深入诠释了工业4.0的三大主要任务:通过价值网络实行横向集成(含实现企业间横向网络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体系(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
◆通过价值网络实行横向集成(含实现企业间横向网络集成) 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向产业链信息集成,从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间的协同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协同研发体系到企业间的研发网络(见图2),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重构向企业间的价值链重构。横向集成是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为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推动企业间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在不同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图2 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
各种不同制造商的设备能够工作于一个信息平台上, 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
◆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从产品开发到制造工程、产品生产和服务,在装备适宜地运用IT系统为整个价值链提供端对端支撑。需要补充的是,这个跨越不同技术学科、全面的系统工程方法是必需的。端到端的数据系统工程和价值链优化还将意味着,顾客不用再从供应商预先制作的产品系列中挑选产品;可以通过制造厂商端到工程数字化集成价值链,采取重置模块和数据编制,实现个性化定制。
◆实现纵向集成 纵向集成是在工厂进行。在将来的智能化工厂里,制造业结构不会被固定并被先期限定。取而代之的,是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的一组IT结构化模块,根据不同情况下产品生产的需要自动搭建出特定的结构,该结构指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如机器、工作、物流等)和其间相互作用关系(如原料周转)以完成制造业系统调配的一种组合,包括模型、数据通讯和算法等所有相关需求(见图3)。
图3 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为了实现纵向集成,确保不同层次的制动器和传感信号传输到ERP层面,对端对端数据集成来说非常重要。需要为特别的网络化和重新组合制造系统开发模块和使用策略,进行功能描述也很重要。而且,带工者和操作员都需培训,以使其了解这些方法的运行和操作对制造系统的影响。
德国菲尼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品圣,在2012年《信息控制一体化技术在未来生产制造领域地位》一文中解释纵向信息集成特点是统一而透明的数据通信,采用现场总线(Interbus)和工业实时以太网(Profinet)实现从管理层、控制层到现场设备层的信息无缝集成,使得工厂过程控制系统(FCS/PCS)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可在企业内随时随地获得实时现场数据以用于评估、规划、协调和优化操作流程、生产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真正地让自动化与制造管理、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建立无缝连接。
综上所述,工业4.0展示了未来制造业技术的根本,从整条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的现场可通过软件和网络交流,使得工厂各部门(生产线、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通过互联网,配合运用各需交换节点的传感器,用标准统一的通信格式(这正是工业4.0需解决课题之一)进行大数据交换、通信、传输。因此,也不再是依靠几个月或者几年前的计划安排生产,而是依最新情况(订单要求)灵活调整生产的工艺,让制造流程、生产设备之间、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之间进行实时信息和指示交换,以达到最优化的生产流程。从而,制造出满足各方面条件的产品,这就是工业4.0带来的个性化生产模式。
工业4.0的核心就是通过上述提到的三大集成(通过价值链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的集成),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具体地说,就是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使得机器、工作部件、系统以及人类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记者:工业4.0将给制造业乃至社会带来哪些重要变革?
王雄耀: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经后人总结后定论的,唯独这次,是由德国明确提出,并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
工业4.0被证明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性。当一门科学技术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时,是可以瞻望前景的。目前己经有工程师采用阀岛(内置PLC)技术、应用工业以太网(Ethernet),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几千公里之外的生产流水线进行在线通信、诊断、监控(见图4)。当工业3.0发展到现在,己经有工程师们采用智能工业机器人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工业技术的卓越表现显示我们的智力、技术已经踏入了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的边缘。此时,德国提出工业4.0发展规划可谓是水到渠成,方向明确,困难也是既清晰又具体的。正如“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专家BernhardDiegner在报告中透露的:“刚开始起步阶段进展很缓慢,只能就有限的三个话题形成三个工作组,感觉覆盖面太窄;不同行业、部门对话很困难;系统复杂性超过想象;……;同时完全缺乏国际化的策略”。还有,网络标准的统一,商业数据的保密、安全性,保证不被遭窃和攻击。 图4 目前己经有工程师采用阀岛(内置PLC)技术
德国工业4.0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从人类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及人们在社会的生活都会逐步发生改变,涉及到人与机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穷国与富国)。如:
●满足用户个体化需要:即可能在一次性生产且产量很低(1批量)的情况下仍能获利; ●灵活性:可以使工程流程、工艺数据进行动态配置; ●决策优化:工业4.0提供了端到端的实时透明,使工程得以早期论证和短时间内决策; ●资源生产率和利用效率优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或降低排放进行持续优化; ●通过新的服务创造价值机会:通过下游服务及大量大数据,开辟了创造价值的新途径和就业的新形式,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及初创企业; ●应对工作场所人口的变化:面对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日益多样化的劳动力,工业4.0将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路径;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使用CPS的公司,可以有更加灵活的工作组织模式,让员工在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以及个人发展与持续的职业发展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 ●高工资仍然具有竞争力:工业4.0的双重战略将使得德国保持供应商的领先地位,并且成为工业4.0解决方案的主导市场。
2014年德国西门子工业解决方案集团高级技术与标准部门副总裁DieterWegener(工业4.0标准制定者)接受采访时说:“为了实现工业4.0,必须要做的事情很多。工业4.0不会一蹴而就,不只是一个蓝图,而是应该前进的方向。对我们来说,把工业4.0作为目标本身就称得上是一种改革。至于是否成功,那就等30年后,让我们后代去评判”。目前工业4.0进展顺利,德国正在加快对“数字化工厂”运作模式的开发(如西门子安贝格工厂)。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中国的德资企业,却不提或很少提工业4.0,相反,中国企业对工业4.0似乎更热情。从德国《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的调查显示:47%的德国企业表示已经积极参与工业4.0计划,18%的企业参加了对工业4.0计划的研究,12%的企业则已经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德国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民族,目前,正脚踏实地加快试验实验,建“数字化工厂”,以少说多作为原则。这应该也是许多在中国的德资企业不提或很少提工业4.0的原因。
记者:中国业界人士对工业4.0的态度不一,工业4.0对中国气动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切合实际的帮助,可以提供哪些启示?
王雄耀:中国业界人士对工业4.0存在各种观点,一种是中国制造业界和投资界对工业4.0的热情程度似乎超过了德国人;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工业4.0看起来很美,但是确实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互联网产业在德国和中国的发展情况截然不同,学习德国的工业4.0经验,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工业4.0之后企业会不会大幅度裁员,工人的饭碗是不是被机器人抢了”、“工业4.0仅仅是智能制造而己,没什么大惊小怪,我们也会赶上去”、“工业4.0个性化生产,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消费层次”等等。因此,当前有必要澄清对工业4.0认识的误区。我认为,德国工业4.0至少给中国气动技术、气动行业带来了模板,气动和自动化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需要何种类型的自动化元件及元器件去满足基本要求,它揭开了今后行业发展具体方针和策略。
气动技术是一门自动化技术,是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之一。工业生产流水线中,80%以上的元器件来自气动元件。当德国宣布“工业4.0”,对于从事气动和自动化的专业人士,顿时会有兴奋之感。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本来就在从事制造自动化智能设备,而工业4.0,让他们明白目前差距是在哪儿,下一步怎么做,方向是什么。
如今工程师们己经在采用不同制造厂商提供的现场总线(在工业4.0的要求下会逐步统一起来)、工业以太网(通过物联网)、无线网、GPS定位技术、视觉系统、条形码扫描信息技术等,部分性地从事纵向集成网络化制造系统和全价值链端到端的集成部分功能方面的工作。
工业4.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新的理念: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并推进生产方式变革,是“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未来工厂的模板,如“数字化工厂的样板”——西门子安贝格工厂。
但它带给气动行业最重要的是观念改革,气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尽管之前我们也提“产品升级”、“企业转型”,但到底如何来转型、如何来升级,概念模糊(怎么改)、方向不清(改成什么样)、没有模板(可以数字工厂为基础)。
过去,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时,瞄准的是气动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如产品的微型化、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规模化、机电一体化,用于火车的耐低温(-40℃)阀;比例阀;阀岛;无杆气缸等。在开发时,参照的国际产品标准水平不一,东一家、西一家,无法形成真正模块化系列产品。对于不采用压缩空气的自动化产品基本排拆(只有极少数单位开发电缸),究其原因,是还看不清当今国际气动厂商早己投身于提供全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这是需要中国气动企业反思的。
记者:Festo是德国工业4.0实体架构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气动技术的领军企业,分析Festo的产品、技术发展历程,有哪些方向和经验值得中国气动企业借鉴?
王雄耀:Festo在“德国工业4.0平台”的“管理董事会”和“指导委员会”中均占有一席之地。Festo在2013年加入了独立于制造商的SmartFactory计划。其目标是将新技术和概念集成至工厂自动化环境中。Festo经历了德国工业一步一步向工业4.0迈进,深知要彻底地实现工业4.0,还需要做到哪几步。通过分析Festo气动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路线,可以推理和证明,工业4.0的基础就是气动和自动化技术。所以,气动产业对工业4.0有更高的敏感度,更容易找到工业4.0的方向。气动行业应担当起自动化生产线全面解决方案主角,主动“转型升级”。
以Festo为例,从20世纪末开始,除了提供气源处理单元(有诊断气源故障的模块化气源组合单元);气缸;管道系统(各种特性功能气管、接头);电磁阀(各种功能的气控、电控电磁阀、高速阀、压力/流量比例阀及真空阀),还生产阀岛(带可编程控制器,带现场总线/以太网接口,对阀门气源压力高低、I/O电信号短路、断路,节点控制器等故障诊断功能);电缸(各种精度,如齿形带型丝杆型、滚轴丝杆型);步进马达、伺服马达及马达控制器:三角架人机械手;图像处理系统(二维/三维视觉系统;条形码扫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各种电缆接口、转接器及自动化选型软件。
这种产品的转型不是某一家气动厂商的独家做法,而是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尤其需要指出的,正是在20世纪末积极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奠定了目前工业4.0基础理念。如今,德国正在积极以数字式工厂为先导实验,加快推进工业4.0步伐。
气动厂商将成为工业自动化生产的主宰者而不是其他行业厂商,是因为,气动厂商可提供80%以上的自动化元器件。自动流水线设计的第一步是从气动开始,驱动器(气缸等)能在任意空间位置搭建运动轨迹平台,气缸两边装上速度调节阀便可实现速度的无级调速,上马容易、维修方便、成本最低,可形成模块化结构,十分适宜数字化工厂的智能装备部件,所以气动产品占智能自动流水线上的自动化元器件总用量的80%以上。同时,在自动线的调试方便性方面,占据了整个生产线主体的气动产品调试更容易,这也是企业衡量采用哪种技术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说明,气动技术、气动产品还将持续发育成长,并与其他学科技术融合,形成新产品。
既然气动产品是工厂自动化的最重要角色之一,如果生产线上有电缸之类的电动元件,为什么气动行业不“转行”呢?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扩行”,国外许多气动厂商都在扩行。如果工业自动流水线上需要少量电缸之类产品等时,气动厂商可通过一站式服务(包括解决调试),与一些其他控制元件厂商联合开发。
综上所述,气动行业应担当起全面解决方案的主角,主动“转型升级”。这样先行统筹开发产品,统一考虑机械接口、通信接口,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气动技术的“深化” 随着气动技术的发展(见图5),气动技术在不断“深化”,导致气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图5 气动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先进工业国已把气动技术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如Festo把气动控制与传动(气缸、电磁换向阀等)、机械、电气控制与传动(电缸、步进马达、伺服马达、马达控制器)、真空技术、通信技术、仿生技术、视觉系统、诊断或在线诊断监测、无限网控制、节能与环保,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模式(体系)。
元器件开发遵循向微电子、微技术、在线检测与自我修复功能、机电一体化方向靠拢,德国工业4.0的要求满足智能生产、智能控制模式(至少现场级的自动化生产线与各站的生产设备在通信与控制上已趋于统一)。比如,对所有需要控制或诊断元器件(气缸、阀岛、真空发生器、视觉系统等),都会考虑到统一的总线接口。
在应用领域上,已着手考虑采用统一的总线、以太网、无线实时通信控制模式,智能、在线的诊断、控制。高度强调环保、节能、安全(节气回路、回收能源、缩短气管、降低压力等级、优化选型、采用节能产品)、符合防爆、食品卫生、安全等级等气动产品,并通过应用领域的反馈、促进对元器件的变革。完成工程端对端数字集成,横跨整个价值链。
◆气动技术的“进化” 气动技术也在不断“进化”,比如CPX(电气终端)+阀岛(见图6)。
图6 CPX+阀岛 CPX+阀岛跟工业4.0有关系吗?工业4.0要求,机器、装置及其他元件能实时交换信息、数据,包括从呆板的集中式工厂控制系统到分散式智能工厂控制系统的转变,不同的传感器信号评估,复杂事件的检测、独立的本地决策和控制都集成在一起。这些元件将智能地彼此联网,可以自行配置,且过程简单,并且独立满足生产订单的各种需求。
CPX+阀岛是一个自动化平台,包括:功能集成,通讯,电气运行,伺服气动元件,测量与控制,分散式安装,安全,气动元件。阀岛是最重要的工业通信和安装系统之一,它将气动元件和电气元件连接起来,用于机器层面的诊断。阀岛的CPX不仅只连接现场和主控制层,它已具备诊断设施并提供状态监控功能。它的各种模块能够将气缸控制和电缸控制整合在一起:通过模组化阀岛MPA和VTSA来控制气缸,通过运动控制器来控制电缸。且其已集成了安全功能,用户可以访问诊断信息,快速确定故障并更换模块。
有人提出,CPX+阀岛的面世,已经暗示了德国对工业4.0的愿望。现在很多国际气动企业为了抢占工业4.0的先机,也相继研制出CPX+阀岛。
记者:“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提出,将助推中国气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请您对此提一些自己的建议?
王雄耀:“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中国则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气动行业完全可以结合德国工业4.0的模式要求,借鉴德国“数字化工厂”,来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气动元件的改革,以及传感器的开发等。
“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应用互联网+智能装备,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中国气动行业应主动与电控、IT等专业联合,积极邀请这些行业的专业人士与气动研发人员进行交流,或给予培训(包括互联网、以太网、无线网、大数据、通信接口等),可以联合开发产品,把握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关协会可以考虑成立“工业4.0的专题项目小组”,“产品改进小组”、“专题开发小组”及“系统开发应用小组”。
从目前工业4.0要求设备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来看,数字化工厂要求自动线上的每个端点有通信功能,有的还会被设计成嵌入式、带传感功能或通信接口、融入各门学科技术的产品,气动厂商要有勇气突破单纯气动产品的禁锢,只要研制满足价值链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的网络通信要求的元器件,便会有新的聚宝盆。
“工业4.0的到来,是气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对于中国气动产业同仁而言,错过这一次工业4.0,等于错过这个时代!”。如抓不住这个机会,待10年以后再谈中国气动技术与世界同行的差距,相信又将落后15年。
中国气动行业的发展方向己经很明确,在“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下,气动行业“不仅需要有动力向前冲”,还必须大力协同,抓紧时间“提速奔跑”! |
Copyright © 2022 安徽加斯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004659号-1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